《綠島》,為男聲合唱
Rising from the distant blue, for male chorus
(2014/16)
木樓合唱團委託創作,於2014年12月15日晚間,台北市中山堂首演。
木樓合唱團2014年公演,「吹動島嶼的風」系列音樂會
綠島在作曲家任真慧筆下是一場精彩的聲響實驗,探索組織聲音與意象的可能性,或抽象或具像的配置出「海景、離鄉、嚮往的未知」的漫步景觀。
個人純音樂分享(錄音可向木樓合唱團購買《吹動島嶼的風》專輯)
綠島 陳柏煜詩
綠色的東方,綠色的海
指示時間順著海潮的方向,單獨行走
留下腳印再擦掉腳印
等待那些將要到來而尚未抵達的
明日的海水,它的溫度
它將碎裂的形狀
島嶼遺忘了水底的記憶
剩下逐漸硬化的過去
太陽像隻海豚蓄勢待發
不怕躍出遺忘的水面,高飛
在浩瀚的藍色神秘中
展開金色的鷹隼翅膀
一隻梅花鹿從夢中醒來
躍起,穿過寂靜的樹林
奔向海邊,凝望日出
變成一座燈塔
中文版官方樂曲解說
此曲受木樓合唱團委託,以陳柏煜同名詩作入樂,為該團《島嶼與喉結》系列之其中一章。《綠島》為台灣東部離島之一,此章詩作原副標題為「給少年與青少年」,講的是年輕徬徨而又雀躍的心,獻給面臨未來抉擇的青年人,也獻給年少輕狂時的自己。
我在曲中將島嶼、海洋、故鄉等意象相結合作為音樂詮釋的基礎,將整體結構大致以「2+2+1」與「3+3+2」間的比例,分為三個連續段落:「海景、離鄉、嚮往的未知」。全曲建構在極長的和聲步調上,在四部合唱線條外加上氣聲、朗誦等聲部,融合為音色與音樂織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曲中並大量運用聲響的空間配置 (spatialisation)、延展 (extension)、延遲 (delay) 等手法,以探索合唱的每個聲部在一般認知的對位與和聲之外,更多組織聲音與詮釋意象的可能性。
這些年寫作合唱曲時,我不斷思索如何以合唱形式,來呈現並演繹詩——如此接近於內心獨白的一種文字。詩中雖無「我」字,但必為「我」的視角、必有「我」的存在。我在讀這首本身充滿色彩、畫面與聲音的詩時,也不斷反覆推敲:在平淡美麗的文字背後,所要傳達的心為何?以自己現在三十多歲的年紀來回顧年輕的心,又是如何感受?因此在這首樂曲中,我所詮釋的的詩人 (年輕徬徨的自我) 角色,以首段中加上回聲 (echo) 的人聲獨誦,與末段在合唱回聲中浮出的男高音獨唱線條相呼應,在緜延不絕的聲響中,成為貫串全曲脈絡的軸心。
Echoes are ringing in my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