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1 國家演奏廳
陳志昇指揮小巨人絲竹樂團
雖然是三年前的作品,幾年努力下來仍是個創作上的重要里程碑,因為它讓我真正體會到音樂中的抽象概念,使整體結構上的時間觀也跟著改變。我過去的創作觀念 比較古典,總是脫離不了平衡對稱的「樂句」想法,也因此寫作出來的音樂多半是一句一句地組織成樂段,簡單來說就是結構的方式非常地老舊。以前寫作《子夜醉 歌》(2004)總以為已經有意識地在寫作「現代音樂」了,現在回顧過去總覺得當年真是遙遠,四年間的變化可以很大,而如今卻又過了三年。
這幾年來我的創作一直有個很重要的目標:我希望改變自己音樂作品的時間觀。因為我並不擔心配器及色彩等問題,只是我不希望自己的作品總是聽起來那麼「古典」,去年暑假跟潘皇龍老師碰面時,他也同意我這個目標的確是往前邁進了,說我的作品的確時間觀跟以前大不同。
我很好奇自己的博士論文將會達到怎樣的境界。(當拿到學士學位時,便感到自己什麼都會;當拿到碩士學位時,會感到自己什麼都不會;當拿到博士學位時,聽說仍然會感到自己什麼都不會,並且發現周邊的人也一樣…不是是真是假,過一兩年後我再來接續這個問題。)
以下來複習不久前才又演過的《松下》(真的不是”Matsushita”),我還特別為此放了當年蘊釀寫作時拍的照片(以及小巨人絲竹樂團的彩排照片乙 張),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看。(慣於聆聽純音樂的並不需要分心去看那些具象的照片,知道我這首作品創作背景的朋友們都曉得我寫的松樹品種是torrey pines,長得比較矮且多枝節,生長在近海之處,跟深山裡「蒼松翠柏」的意象略為不同,但對於轉化後的意境其實無妨。)
我靜坐於斯
在晝與夜的光影中
面對著海,聽風
陣陣拂入松林
我靜坐於斯
時間緩緩流過
聆聽樂曲:松下 – Under the Pines
延伸閱讀:從《松下》談具象與抽象思維、沒有不協和音的《松下》、《松下》的結構
Echoes are ringing in my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