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doit y avoir absolument éternité en musique: 我作曲故我在 – I compose; therefore I am.

「心是支無言歌
當月光冉冉升起
照入深谷
思念的碎片如灰
飄散往無邊的角落」

– 選自《深谷空間》

轉 化向來是我創作思維的核心,在碩士論文深入做過相關的課題之後,我與它的關係也就更加密切。如今作曲相關的技術早已熟悉,才有些心力回頭來關注創作的本 心,雖然絕大多數時候,作品永遠都是被截稿日期催生出來的。但這並不意謂著便要因此失去自己的想法,我總認為在創作裡的自我應該是像水一樣有彈性的,即使 被度量也不會失去本質。

《來自夢境》是我這一年準備資格考期間,唯一的完整作品。當初下這個標題時反覆思量,應該用怎樣的字來畫龍點睛, 於是最後選了夢境──潛意識的世界。孔子曾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有感而發向來是創作者共有的初衷,但是將這份心以作品呈現或表達的方式,便是 很難具體陳述的了。超越所創造出的語言符號表象的一切才是本質,而這樣的本質無法被完全具象化解釋,卻無所不在。

這首作品全曲明顯分為鏡 像關係的五個段落,其中開頭與結尾的段落都只有鋼琴獨奏:因為我不喜歡電腦音效搶走一切獨奏光采的感覺,特別設計讓它在不知不覺間加入且變得重要,再無聲 無息地退出,而中間重疊的部分便自然而然被框了起來。第二段與第四段以鋼琴上的單音為主,主要是為了延伸並淡化段落中的流動時間感,導入並導出中間第三段 的「夢境」的時空。在這段「夢境的時空」裡,我用了與我的小提琴協奏曲末段中相同的和弦,但兩首作品的寫法與意境自是大相逕庭的。

這樣敘述起來其實有點危險,因為大部分的人會解讀在結構與技術的層面上:我如何安排作品的結構與脈絡?我如何選用及應用哪些音樂素材?這些素材對我個人而言有什麼意義或象徵、對整個作品而言又扮演著怎樣的重要性跟角色?

但 是如果我坦白說,我整首作品的結構與素材設計是在某堂發呆的課上,翹著二郎腿喝著咖啡,一面在筆記本上偷偷打草稿、花不到一小時便定案的,應該就沒有人關 心上面那串問題了吧?那些技術層面的東西只是我依照自己的想法,信手拈來實踐它們用的,所以其實在寫作完稿的過程中,這些草稿仍有很大的彈性讓我變化與發 揮,有時可能也會加減增刪。不過從一切亂生亂長、學習並適應嚴謹的技術、在技術中逐漸找尋自我、直到回過頭來自由發展的過程絕對是必經的,我並不鼓勵跳過 任何一步,也不認同過於重視技術會抑制作品的自由或深度。

作品的設計與完稿,與個人理念的實踐應該由不同的層面來看。對我而言詩意的聯想 掌控一切意境,比如我曲解裡提到「露水」,讀者或聽者便必須聯想到它出現的時間是夜晚與清晨、呈圓珠狀、懸掛或是滴落……我在它後面加的解釋是 「一種聲音迫近於永恆的孤寂」,意義近似於我七年前寫的一句短詩「凋零的心擲地無聲」(現在重看當年的文字其實還滿具象的),只是在此並未點明掉落到地上 或者蒸發了,只能憑空想像。但在演奏詮釋或聆聽時卻又不必想著「露水」這件物體,因為它只是象徵與意象的開端,就像馬拉美的詩《surgi de la croup et du bond》(自弧線與彈躍中誕生)裡的「une rose dans la ténèbre」(一朵黑暗中的玫瑰)一樣:那首詩的意象與比喻皆圍繞著玫瑰展開隱喻,但最終的主旨並非寫物。

所以《來自夢境》自己也不是為了寫「夢境」而鋪陳結構的了。

聆聽音樂:來自夢境 – d’un songe

Echoes are ringing in my heart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ag Clou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