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抓了《松下》全曲的頻譜圖來看,印證之前所提的「老師說」五段結構。
老..師! 師…師…老 師…… 師..老師 師…..ㄕ… 老師…老師說…
老………………師! 老 師 老師…
樂曲基本上構築在很長的 droning tone 之上,因此整體結構中並沒有所謂的「戲劇性高潮」或「不協和張力」,卻這樣不知不覺間過了十多分鐘。這一切都是在頻譜上搞的鬼:從頻譜圖來看,五個段落的 結構是相當邏輯且清楚的,高潮發生在黃金比例,但全曲進行在聽覺上卻因 droning tone 而連貫在一起,從頭到尾基本上也只使用一個素材──就是「老師」。
長久以來一直在想:這些五聲音階的國樂器到底能做些什麼事?中國的五聲音階偏偏音又很準,對我而言在音律上非常地西化,但音色上個性又很強。另一方面,國 樂器的演奏家與聽眾群畢竟對「現代音樂」仍有著相當的恐懼,因為許多曲目與手法是顛覆傳統、挑戰歷史的「叛逆」事情──也許不盡然如此,但對這幾個字依然 聞之色變、望之卻步的大有人在。李子聲在1990年所寫的《冥.主》打破過去對於「江南絲竹」的印象,開啟了「傳統樂器造成極度張力」的典範(作曲家本人 亦有意識經營此部分),自此之後絲竹樂合奏的可能性大大地提升;另外受到西洋現代音樂影響而為國樂器寫作的作曲家無數,無論使用特殊音色技巧、調式音階或 現代美學理念等,幾十年來這樣的曲目已然普遍,但觀眾接受度依然兩極。總之,我覺得自己該有自己的作法。
基於關注音色的立場,我使用自己認為最平衡的室內樂配器組合:兩弦(R)、兩管(L)、三彈撥(M),在某種程度上先去個性化(尤其是國樂器聲音本身的民 族性及角色聯想),再重新依著各樂器的特性調配色彩──這裡的「色彩」包括樂器本身演奏法的音色、演奏的音律、以及配器後所造成的頻譜等。此一作法同時也 是我這段時間所努力尋求的,避免 section 對音樂流動所造成的切割感,但又著實需要合理、完整的結構組織。這些理念在《松下》一曲中大致是實踐成功的。
聆聽樂曲:松下 – Under the Pines
延伸閱讀:從《松下》談具象與抽象思維、沒有不協和音的《松下》、回到《松下》
Echoes are ringing in my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