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習慣這樣地,在座落於都市一角的咖啡館中,與空間對話。這裡對於宇宙,祇是微不足道的一隅:我處在被裝潢、燈光及音樂所營造出來的建築空間裡──那是種藝術的表現,我們透過官能來感知、體驗其中的氛圍。(然而我的態度卻是超然的)
橙黃色的燈光、淡水河畔的夜景、古銅色的月牙、室內的咖啡香,以及室外空氣中不時飄來、若有似無的菸草與魚腥味。背景播放著Post-Bebop的爵士音樂:有些紊亂、搖擺不定的Bass、奇異的鍵盤樂調式、細碎的Hi-Hat與慵懶的Saxphone,構成一幅瀰漫著煙霧、乾冰及霓虹光的立體畫面,彷彿失去焦點的透視空間,形影、色彩與氣味全都蒙上一襲漸層的紗。窗邊的人們浸淫、享受著那片刻撩人的氣氛。(此刻我竟超然地置身一個紙醉金迷的空間中,如同體驗藝術)
我想起音樂。所謂空間的藝術,便是透過它塑造出某種情調,使人處在其中彷若進入另一個時空與情境。然而音樂呢?氛圍的構成並不需要過多的技術與理性,倘若 最終的訴求祇是氛圍。這樣的聲音組排方式儼然圖象詩,將各個詞彙安置、分布在空間畫面中,便形成了某種趣味情境。便如一扇扇通往象徵世界的門扉,身為創作 者的我們經常必須穿梭、出入其中,在不同的空間裡構思、釀作另一個「再造的」時空。(但那樣地投入也僅止於創造而非全然地享受它)
我們都是空間裡的旅人,帶著我們的時間。也許在黃昏時分獨自徘徊於海邊的沙灘,用雙腳感受濕沙的深度與觸感,以及潮水的溫度與漲落。當臉龐與衣襟吸飽暮色 之後,詩意自遠方沉降,才踏著自己的影子歸去。也或許如此時此刻,我啜飲下杯底的最後一口咖啡,任憑店內的音樂與吵雜人聲化作泡沫,在耳畔的海平面上消 失。當受夜的步調感染的詩心不再蠢動,始真正進入屬於我的空間,在這座落於都市一角的咖啡館內。
於是我提筆寫下我與它的短暫對話,箋藏在生命的某一頁中:『與空間的再次邂逅,星期五,家教後的夜晚,淡水河岸。』
在空間裡
2006.09.02
Echoes are ringing in my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