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doit y avoir absolument éternité en musique: 我作曲故我在 – I compose; therefore I am.

廿世紀音樂季

以下貼自無名小站網誌,wordpress不能放背景音樂,只保留文字部分。

放完兩個月的Chopin,總算選了四首廿世紀曲目作為背景音樂,往後
應該要盡量介紹些有趣的曲目才是,比較符合板的風格。

這次放的曲目為
個人資料:Morton Feldman “Why Patterns?” Fl. Glk. Pno.
相簿:Joe Maceda “Colors without Rhythm” Orch.
網誌:Kaija Saariaho “Chateau de l’Ame – V. Les Formules” Sop. Chor. Orch.
留言板:George Crumb “A Little Suite for Christmas” Piano Solo

“Why patterns?”是我從大學時代就很喜歡的一首樂曲,宛如置身當代藝術館的裝置藝術造型中,如萬花筒般、透明的澄澈,是冰晶、是多稜的鏡面、是夜 晚……那是種在聽覺上全然地享受,而不在乎技巧與形式。原本這首曲子有28分鐘之長,可惜檔案容量限制,硬生生將它腰斬後才上傳,不曉得有多少人 聽得出來它只有一半呢?其實我個人相當喜愛Feldman的作品,也讀過一些關於他的研究,總而言之,他的音樂是屬於純然聽覺的。(也許有些人會發現,我 2003年寫的幾首作品有受到他音樂某些部分的影響?在尚未開始鑽研「轉化」課題的年代……)

Joe Maceda是兩年前才過世的菲律賓國寶級作曲家,我大學時曾經在某次音樂節活動上見過他一面。說實在,我對於他的作品沒有特別研究,然而菲律賓人的音樂 作品在我的印象中,是相當「奇特」的,包括節奏以及東方味的音律等。曾經在一場ACL音樂節的演出中,聽到一首菲律賓作曲家的管弦樂曲,當年僅有的記憶是 這樣的:整個樂團動作忙碌不已,聲響卻祇有一片喧囂的渾沌,直到中間段落,在弦樂的齊奏間太陽從地平線上逐漸落下,樂曲是A-B-A三段體形式。另外一首 聽到的是弦樂四重奏,那時對於分析功力尚粗淺,但它的主題音調「C-D-F#-G-F#-D-C」卻在耳畔縈繞不去。……然而卻不得不 說,Maceda大師是偉大的,因為曾經長期作為殖民地的菲律賓,能從什麼文化基礎開始發展現代音樂呢?

Kaija Saariaho的名字,應該是我第二次在網誌中提起了,繼”L’Amour de Loin”之後。她是位面貌神似我的鋼琴老師的芬蘭女性作曲家,我個人相當喜愛她音樂的細膩、豐富色彩與多層次的織度,那如夢似幻的女性特質,是高貴典雅 的水晶宮闕,卻不庸俗華麗。在Contemporary Music Review期刊的Spectral  Music特輯中,Pousset的文章裡有提及她,並使用了Post-Spectral Music這個詞彙,專門陳述那一派作曲家所使用來處理Timbre的觀念及手法。那是我十分有興趣的研究領域,處理色彩與聲音,並不局限於法國音樂,而 是整體看待音樂的一種態度。

至於Crumb,是我的師祖之一,李子聲的老師,他的作品在1960年代相當風行,因此不需要特別介紹。我喜歡他對於音色一些別出心裁的用法,以及特殊的 神秘氛圍,偶然出現的Quotation是美國作曲家較常使用的手法之一,然而在他的音樂中,聽來卻格外地感動,在經過組織與轉化的音樂素材之下。所謂現 代音樂的保守與前衛有時很難以二分法來決定,除非刻意地突破抑是回歸:畢竟要想從聲響上完全地避免任何與調性相關的聯想,除非從頭到尾永遠

Echoes are ringing in my heart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ag Clou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