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doit y avoir absolument éternité en musique: 我作曲故我在 – I compose; therefore I am.

關於研究所入學樂曲分析考試的一些解題方式及分析要領。(閱讀本篇需要大學程度音樂理論基礎)
畢竟,關於音樂理論及分析的項目,幾乎是作曲組三不五時都會被問的月經題。

我的樂曲分析能力普通而已,祇是恰好大學同學要考試在請教,才寫了這篇粗淺的文字,稍微歸納一下自己教學生的重點精髓。但事實上這些祇是概念蹊徑而已,樂曲分析基本上是見招拆招、兵來將擋,非得累積經驗不可的事。

首先是曲析建議抓到的幾個重點:
1. hierarchical structure
2. component as parameter
3. continuity inner music
4. time space of music

這幾點主要是在講:
1. 層層建構式的結構概念,將音樂材料、內容等分成像建築一樣好幾個層次看待。
2. 將所有音樂內部組成的東西都視為可變參數,分析在整體結構中之變化異同等關係。
3. 除了會將音樂分段以外,也要非常注意段落之間的接續性。
4. 音樂的時間流程中,以上三項內容及參數之安排,不能流於片面解讀。

以下範圍偏大眾化,20世紀後作品在此尚不多說,那是另一層次的課題了。

根據數月來教學幫解各校考古題經驗,提供一些可以參考的經典曲目
1. 巴哈「非單一素材」的前奏曲跟賦格要看。
2. 小型的奏鳴曲式,並務必了解奏鳴曲形式根本精髓,建議參考海頓早期奏鳴曲以及Scarlatti等。至於貝多芬,有時間可以看。
3. 蕭邦前奏曲、布拉姆斯所有的間奏曲,尤其注意和聲分析。舒曼與孟德爾頌無言歌偶而會考,但沒時間的話不用特別研究。
4. 史克里亞賓中、晚期前奏曲以及詩曲其實從我高中考到研究所都有出現。
5. 巴爾托克小宇宙,荀白克op.19與25,有時間把op.11與33也看一下,沒有就算了。
6. 魏本格言時期及12音作品,Wolf等後浪漫作曲家藝術歌曲作品。

考題方向上有幾種可能:
1. 整首分析的:時間流程、樂句、段落、素材、各項參數等需盡數整理表列清楚。
2. 分析特定小節內的和聲:建議先做Chordal Reduction再行分析。
3. 分析特定的創作手法:著重在觀察樂曲「表面寫作上獨特之處」來寫。
4. 樂句、風格等特定項目判別:通常和聲與作曲手法是最好的參照。
5. 其他方向:真的遇到的話,兵來將擋吧,它問什麼你答什麼,不要答非所問。

關於和聲分析額外的提示:
巴洛克:1. voice-leading造成的和聲外音並不表示它是獨立和弦。
2. 注意和聲行進上的sequence
3. 轉調判別一定要找到終止式否則不能成立
浪漫派:1. Ger+6 = D7是常用的Sonority
2. T/S/D功能轉變
3. Omnibus手法之使用(請參照和聲課本第27章)
4. median relationship
5. 功能 > 和弦音組成
6. 關係調與平行調之互通互借
20世紀:1. 請注意和弦垂直構造的音程組成及內部和弦音之聲部動向
2. 十二音作品的音高通常不是不直接重覆就是音型將音高分組
3. 注意特定的音程或節奏、音型gesture
4. 調式、複調、和聲理論擴充等使用

關於賦格分析
賦格只有Expos. I, Expos. II, Expos. III…..Coda而已。
再現是主題又轉回本調出現,並且賦格形式沒有發展部。
終止式有些版本的書籍是寫為Codetta,不成為獨立樂段並在樂曲中間(非結尾前)的結束句。

第一呈示部通常就是

             答句V 插入句-終止式
          主題I 對題1 (模進) 轉屬/關係調
   答句V 插入句 對題2 對題3 ****** ******
主題I 對題1 (模進) 對題3 對題x ****** ******

******為填入對位聲部的地方,可能為複對位或其他內容,也可能為休止符。

四聲部的對題通常會有2~3個,三聲部的對題2個,彼此都要可以做複對位。
四聲部以上所有聲部全到齊的時間其實並不會很多。

這是最傳統的「風格寫作考試用公式」,第二呈示部之後不一定會分幾段,就是繼續轉調。每一個呈式部結束都會有終止式,但主題呈現就不像第一呈示部那麼工整,往往只是

            主題-插入句 etc.
         主題- 對題
   主題-插入句-對題
主題- 對題

主題出現沒有一定的模式,主題不變的話就是輪流出現在不同的調或和聲級數,跟插入句輪流。或者可能到某個段落後出現第二、第三個主題,與原主題之間可形成複對位,也或者可能出現原主題之增減值型態新主題,也或者可能會加入原主題之倒影。總之主題材料愈多,便會匯整為愈龐大的賦格曲體。

Stretto(密集接應)的手法可用可不用,傳統單一主題賊格的有時會用在結束之前那段;當不祇一個主題或主題變化型較多時,亦可能出現在樂曲中間,或不同主題的密集接應。Coda指的通常是主題最後一次建立在主音Bass長音上面那一串直到結束。

賦格只有慣例而沒有固定的形式,二聲部賦格或沒轉調的也都還是有,真的對賦格有興趣的人就去研究巴哈賦格的藝術吧,或是請教與我伯仲之間的作曲同行邱兄。(笑)

此外,在曲析選譜題型上,大概會有兩種方向:

1. 作曲技法與理論偏好:特別重視以作曲根基出發,形式邏輯都相當嚴謹,通常遇到這類的題目,和聲等理論與作曲技術基礎必須比較深入,需要作答的部分也比較精細,觀察音樂內部本身的關係及參數組織,除累積經驗外較難有撇步。

2. 歷史統整性偏好:有時譜例祇會出現片段,有時則為完整的不定。出題的音樂時期範圍非常廣,主要考的是對於歷史上音樂形式與風格,以及作曲手法、美學概念等較廣泛性的認知,所以遇到這種便必須將音樂史上所有重要的樂派及代表性手法等弄得很清楚。

大致而言1.比較absolute,從作曲的角度出發;2.則較為ideological,近似學者的角度。

也很有可能遇到兩種方面都必須要回答的,倘若題目未指定該如何分析作答時,便必須先用1.的方法將樂曲做邏輯、作曲上的分析,再寫上2.的歷史價值及風格判別等。亦即針對作品的主體與客體兩方面來分析探討,才能算是較完整的作答。

以上純屬個人暫時歸納,若有謬誤,歡迎指正。

Echoes are ringing in my heart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ag Clou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