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doit y avoir absolument éternité en musique: 我作曲故我在 – I compose; therefore I am.

關於和聲的問題,我想,比較制式點的要求,譬如分析與鍵盤和聲的能力是絕對必要的,尤其是後者的訓練與開發。不要認為台灣音樂訓練的系統行不通,它將學生們的音感都訓練得不錯,但理論與實際必須並重,知行合一,所學到的東西才真正能發揮益處。

分析與聆聽是相輔相成的兩個層面,學習訓練的目的是為達到”知性的聆聽”解讀音樂,既非純理論性地分析辯證,亦非憑感覺瞎子摸象般地欣賞感受。分析的結果通常也多少意謂著分析者的聆聽方式;聆聽的印象與經驗不僅影響分析的著眼點,亦可成為分析結果之實證;此二者缺一不可。

和聲並非祇有級數而已,廣義地來講,它不啻是垂直的sonority,同時亦是若干橫向聲部所共構的simutaneity。意即,在分析及聆聽時必須同 時觀察到橫向及縱向的兩個層面。至於色彩,以我所認知的範圍牽涉到泛音,在和弦上也多少會受到所使用樂器、音色等影響到整體的色澤或質感。這些細微的東西 可以透過精密的機器電腦來分析,但在人耳的聽覺感受上我卻無法打包票,因為這恐怕又牽涉心理及神經科學等項目。一般所謂的「憑感覺」是相當主觀、因人而異 的,這種現象在擁有synaesthetics的對象上表現得更加顯著,然而其顯現結果無法做為音樂理論上的說服性參考。

我的建議是,最基本地,去了解和聲本身在音樂流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透過鍵盤和聲的練習認知其性質與功能,多聽、也多分析:找一首尚未分析過的樂曲,視奏將鍵盤和聲(它的和聲行進)彈出來,並且寫出chordal reduction並分析內容,以作為相互參照。

我自己絕大部分的優勢僅在於鍵盤和聲,至於分析能力則是會隨經驗累積逐漸增長的。

Echoes are ringing in my heart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ag Clou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