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學術歷程中,刻意迴避談論的一個話題。
儘管意識到它無所不在,卻試圖忽略或排除相關的層面。
早上無意間聽見鋼琴組的同學在彈Bach,聖詠旋律出現的剎那,有種莫名的感動湧上:非常難以言喻的優美。但事實上它的旋律線若以理論分析,並不甚漂亮, 還有許多重複音,選用的音色則是我不喜愛的銅管,總嫌它太過粗野。在修音樂學課報告Bach時,祇要聽到「象徵」、「感動」之類的字眼,便覺得不夠純粹理 性,沒必要被放在音樂的項目中探討。我必須承認自己研究所期間所做的方向是極度冷漠無情的。
前天的論文口試中,楊老師提起我所關注到潛意識的層面,並以我自身寫作及列舉的動機為例。的確我也相信,縱使再怎麼努力嘗試超脫到全然理性的層面,尚有許多表象意識之下的力量在背後推動,祇是研究的著眼點在宏觀中總需有個視焦。
我會去聽Bach、Chopin、Ravel、Scriabin、Messiaen等人的作品,或者合唱音樂,因為就情感層面而言,它們使我愉悅且滿足。 但做學問便不能總是徜徉在這樣的滿足中,否則便裹足不前了,與披著狼皮的羊沒什麼兩樣,打著學術界的名號做著與一般外行人相同的事。當然,各人所能領會達 到的境界不同,總歸是得靠著學習而增長的。
我的指導教授在我的筆記本上寫下幾個大字:
「期待
妳
青出於藍
勝於藍」
我深知我要走的路仍然漫長。甚至,我無法確定何時才能真正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找到絕對的平衡,也許它根本就沒有標準答案。但至少我該學習面對自己的情感:並非不存在,卻又為何總是視它為研究之路的天敵呢?
很想知道下個階段的流浪將飄泊至何方。
Echoes are ringing in my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