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doit y avoir absolument éternité en musique: 我作曲故我在 – I compose; therefore I am.

預言

來為廿一世紀的音樂發展作個預言,反正時代已經差不多了。
儘管大學時教授說過,不太可能有預言這回事,否則他早會這麼做。
然而我如此做的當下並不代表其他人皆擁有同樣的意識,因此再說吧!
也許這個說法很愚蠢、無知,祇是隨便聊聊輕鬆罷了。(茶)

1. 關於理論:所有的音高系統會以新秩序排列、組織,延續傳承部分廿世紀所追尋之方法,進而產生一套包容並濟之新規律,但不會回歸調性。這樣的新規律可能由音 程、音組、音列、微分音等不同概念融合,具有各種Sonority可能性,並逐漸被接受,不再充滿衝突矛盾。其他如節奏、織度、旋律等方面爭議反而較不重 要。

2. 關於訴求:按照古典與浪漫的鐘擺原理來看,廿一世紀是追尋個人化風格的浪漫時代,但與所謂回歸調性的「Neo-Romanticism」迥異,並非所謂更新或開倒車,或是跟著歷史隨波逐流等,而是建立在上述理論新秩序基礎上的追求。

3. 關於記譜:在廿世紀所誕生之各種記譜方式祇會保留較實用者,但空間、圖形、符號及文字等確定會納入記譜之重要部分,且會產生認知及使用上之共識。大致上會比廿世紀的樂譜易於閱讀,因技術已達成熟,實驗或創新皆在可被認同之範圍內。

4. 關於風格:若非個人化便是圖騰之使用,地域性文化將逐漸為通則的美學系統所取代,建立在新理論秩序上的風格會顯露多元,總歸會是轉化後呈現之新面貌。民族主義或異國風情的時代確定已經過去,廿一世紀的地球村音樂主體發展並不會回頭追尋舊的概念。

5. 關於思想:過於意識形態的創作會隨時間逐漸過去,會產生一種新觀點能包容所有過去之文藝思潮,包括寬容看待現代與後現代,進而重新找到新的平衡。但這非常需要時間,在百家爭鳴的萬象中,新的思想態度將逐漸明朗化,它是達觀且多角度的。

我目前所能想到的大致便是這些,儘管尚不知道將來真實情況會如何,自己在看待藝術創作及著手的部分是如此,便也罷了。

勉勵跨世紀的作曲家們多考慮前瞻性之問題。

Echoes are ringing in my heart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ag Clou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