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doit y avoir absolument éternité en musique: 我作曲故我在 – I compose; therefore I am.

作曲人的喜怒哀樂始乎愛,終乎音樂。
因為靈魂是如此追尋著。

在做學術時總感到音樂是冷漠的,必須放棄自身的喜好及情感,才能夠盡量客觀地聆聽、看待音樂;作曲更不能以渾沌的頭腦及紊亂的思緒,音樂對於心靈不澄澈的 人是無法不請自來的,這與深度無關。總以為自己逐漸變得曲高和寡,對音樂所能理解的境界日益提昇,對於「情感」二字不屑一顧,認為那並非音樂的主體──或 許在音樂中我們所追求的不外是種昇華,一種抽象的靈魂的渴望。

最近遇到很多事,有點像是考驗吧,也或許是上天在提醒我找回所佚失的某些東西,無論是否我不夠認真領悟力不夠。我已盡力試圖寫出自己的音樂,在找尋、建立系統等諸多理性的過程中,也許我的確遺忘了些什麼,甚至我感到不再那麼喜歡音樂,一度懷疑這樣付出一生的目的為何。

然而當再次沉思、檢視一切,才發現身為作曲人所能得到唯一的成就與喜悅,祇能來自音樂、來自作品。

並不是很愛寫些感言隨想類的文字,因為那容易使我浸淫在某種時空或思維中,儘管文筆應該仍是凝煉優美的。但音樂本身並非用以作為作品殘缺不全或使人納悶的藉口,好的音樂與壞的音樂自然是有差別的。

愈來愈不喜歡將現代音樂與後現代主義之類的人文思潮聯想在一起,雖然美國派這樣的傾向居多,彷彿現代人除了追尋意識型態、表現各種矛盾與衝突感,再也沒有 其他的表徵。音樂不該被逼向這樣的死角,作曲家也不該在歷史現象中隨波逐流:所謂反動、回歸都是音樂學家所講的。我有意識地在作「現代音樂」,然而我對自 己的作品負責,而非交由外在現象來解釋替自己的所作所為脫罪,我想無論好壞作曲家的創作初衷是沒什麼差別的,祇在於實踐的過程與所達境界不同罷了。

不說出來不代表無情。
作曲家本身是小愛,而成就的音樂是大愛。

Echoes are ringing in my heart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ag Clou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