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doit y avoir absolument éternité en musique: 我作曲故我在 – I compose; therefore I am.

毒文

關於音樂的文章出版品,有毒的其實不少。

現在是出版氾濫的時代,誰都可以寫書,無論內容如何,再加上精美漂亮的包裝。但真正嚴肅、值得推薦的音樂類中文好書卻寥寥無幾。

首先是翻譯專有名詞的問題,在使用或引用上必須確實了解原文涵意,尤其是理論性的文章,比如分析、思想、美學之類的:或者歷史性的敘述,須注重相關的考據而非像寫童話故事般地天馬行空。

其次便是文法,行文最忌贅字、詞不達意。在英文中經常以”he”開頭作為對某人事蹟敘述之主詞,然而中文裡若每句都來個「他….」,便顯得粗鄙不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倘若兩者皆沒有,倒不如直接買原文書來讀。相信許多教授都這樣告誡學生們。

要談寫音樂文章中之文筆,最要不得的便是寫「感覺」與毫無根據之象徵,以及使用過多主觀、情緒化之形容詞。若是賞析評論,此舉必會誤導讀者聆聽之方向,並 賦予音樂過多被渲染後、不真實的認知;若是理論分析,則有失客觀、毫無重點及立場可言,即為名副其實的毒文。這類文章之閱讀有損無益。

做學問不應參雜過多個人好惡之因素。這並不代表分享不重要,基本上音樂是分享的,無論是演奏或者創作,然而站在做學問的立場,這樣的分享應該客觀且明晰,而非將自己所知所想一股腦兒丟出來。最起碼要請大家吃的不能是一簍未經篩選的爛蘋果,或是一盤未經處理的生魚片。

人人都該學作曲,無論演奏者也好、指揮也罷、音樂學更需要,因為倘若不能站在作曲家的角度以同理心思考,便無法寫出具說服力的文章,或者做出正確貼切的詮釋。當然每個人本就有自己的風格,但個人風格並不能成為毒害音樂界的藉口。

毒文少寫,毒事少為。

Echoes are ringing in my heart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ag Clou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