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同行跟我一樣,並不覺得自己在創作所謂的「現代音樂」,反正音樂就是音樂,不會特別去區分。但我不得不說,聆聽的耳朵還是很重要,並且,必須是理性且客觀地聆聽,而不是「聆賞」。甚至有些人在寫作音樂時耳朵根本是聾掉的。
若你問我音樂需不需要視覺,譜面上的形狀邏輯就某種層面而言,是必須要有的,因為它是文字語彙不是方言。但音樂當然不僅能有形狀而已,如同文字記錄整理文 章的內容,光有其中一項都無法成立完整的藝術作品。沒有聲音算不算音樂?就廣義的反思角度來看,它算,但並非音樂創作行為之完成,祇是比起不從音樂角度思 考著手寫作的符號群來,更接近音樂一點而已。不用耳朵寫成的作品不算音樂,而譜面與實際聲響差異太多的音樂則非文筆不好便是口才不佳。眼睛與耳朵都是可以 學習的,這是心態問題。
事實上我仍然有意識地在寫作現代音樂,因為我的耳朵本身不斷地更新、保持著敏銳度,無法忍受在寫作過程或是聆聽時「浸淫」在音樂之中。浸淫是危險的,表示 著一種不理性的情緒投入,像毒品一樣吸引、吞噬著人的心靈,而再也看不清外界的世界。這樣的音樂美言之是感情深刻,而說難聽些便是種毒,使人聽覺墮落、阻 礙學習的現代音樂之毒。
身為作曲家應該立志莫做現代音樂之毒。
Echoes are ringing in my heart